特朗普周三正式宣布,對所有國家進口商品徵收10%的基準關稅,並對數十個對美國出口大於進口的國家課以更高稅率。這項被稱為「對等關稅」(reciprocal tariffs)的政策,是其競選期間承諾的一部分,旨在縮小美國與其他國家在關稅政策上的落差,並提升美國的貿易談判籌碼。白宮稱此舉是對其他國家「不公平關稅政策」的回應。


不過,據美聯社報道,許多經濟學家對此政策持保留態度。他們指出,關稅最終將成為進口商的額外成本,而這些成本往往會轉嫁給消費者。特朗普雖聲稱此舉將有助於促使他國降低關稅,但專家警告,對消費者而言,這可能意味著物價上漲的新壓力。
關於對等關稅的一些問題,以下是部分問題的回答:
這項關稅政策將多快導致價格上漲?
經濟學家認為,雖然影響程度因產業與企業反應而異,但整體價格可能在一至兩個月內上升,某些商品(如墨西哥進口農產品)價格甚至可能更快上揚。儘管部分美國零售商可能會吸收部分成本,或海外供應商為維持競爭力而降價,但特朗普此次針對歐洲商品課以高達20%的關稅,幅度過大,許多企業恐難以承擔,勢必將價格轉嫁給消費者。
此外,企業也可能藉此機會提高售價——如2018年洗衣機關稅實施後,零售商連未被徵稅的乾衣機也一併漲價。經濟學家擔心,在疫情後通脹的背景下,消費者對價格上漲的容忍度降低,企業若過度調高可能反遭削弱消費力。
關稅收入會如何使用?特朗普是否可以任意支配?
依照美國法律,所有關稅收入由海關與邊境保護局(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)徵收後,交由美國財政部(U.S. Treasury)納入聯邦政府的一般收入基金。根據憲法,國會擁有支配這筆資金的權力。特朗普希望將新增關稅收入用於延長他第一任期推動的減稅政策,該政策原定於2025年底到期。分析指出,這些稅改對高收入群體最為有利。
根據稅務基金會(Tax Foundation)數據,若延長減稅政策,2025至2034年間將使聯邦收入減少4.5萬億元。特朗普試圖以加稅補低稅,以關稅彌補減稅後的財政缺口。另一智庫「稅務政策中心」(Tax Policy Center)則指出,此舉雖惠及所有收入階層,但高收入家庭獲益最大。
行政部門徵收關稅的權力是否有上限?國會是否無權干預?
根據憲法,設立關稅屬於國會職權。然而,多年來國會通過多項法律,將此權限部分轉移至總統,並明訂可行使該權限的情境,例如國安威脅或對特定產業造成嚴重損害。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,他依循程序、進行公開聽證後徵收關稅。
但在第二任期,特朗普更頻繁動用《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》(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),例如以芬太尼毒品自加拿大與墨西哥流入構成「國家緊急狀態」為由,對兩國商品課以25%關稅。
雖然國會有權廢除總統宣布的緊急狀態,來自維珍尼亞州的民主黨參議員凱恩(Tim Kaine)已提案撤銷對加拿大的緊急狀態,但相關立法面臨眾議院反對,通過前景黯淡。
此外,特朗普政府引用其自行計算的關稅數據,聲稱其他國家對美商品徵收關稅遠高於世貿組織(World Trade Organization)的統計。例如,白宮表示歐盟對美關稅實際達39%,中國更高達67%,與WTO公開數據(歐盟2.7%、中國3%)相去甚遠。
農業方面,特朗普強調其他國家對農產品保護更為激進。WTO數據顯示,美國農產品加權平均關稅為4%,而歐盟為8.4%、日本為12.6%、中國為13.1%、印度更高達65%。然而,這些關稅結構多由1986至1994年的「烏拉圭回合」(Uruguay Round)協商而來,並成為全球貿易體系的核心,亦獲得歷屆美國政府同意。